更新时间:2024-09-23点击:1276
作者:张惠 姚晓霞
2023年11月10日-12日,西南联合大湾区新红学共建学术研讨会暨《红楼梦学刊》作者见面会在广西大学召开。
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70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研讨内容涵盖海内外红学、《红楼梦》翻译传播、《红楼梦》评点与整本书阅读等,为深化《红楼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
《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从全局的角度对整个大会做出了统筹。他指出,在百年巨变的新时代,我们迎来了文化自信的精神武装和自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 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建设对学术发展提出新要求,包括红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红楼梦》,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需要体现在文化上,也需要体现在学术的发展上。当下,跨学科研究是红学发 展的新方向,新时代红学研究者需具备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对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时代命题,强调红学研究与时俱进。《红楼梦学刊》是当代红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红学研究成果应与当代文艺创作接通,努力满足创造新经典、走向文艺高峰的经验借鉴要求。
本次会议中,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夏国恩,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文化和旅游部政务公开处处长黄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夏国恩
夏国恩指出,会议召开必将进一步挖掘《红楼梦》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广西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深入发展。
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
张庆善表示,学者应当不断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新境界。
广西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孙瑞
孙瑞指出希望以成立“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推动广西红学的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政务公开处处长黄悦
黄悦指出,要做好《红楼梦》的当代传播与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教授
开幕式结束后,八位红学专家依次发言。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教授从《红楼梦》200余年的海外传播史出发,提出五点启示。一是如何充分发挥汉语文化的传播作用。马来西亚大学先后设立了“红楼梦资料中心”和“红楼梦研究中心”,在南亚地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如何充分发挥华裔学者的传播作用,在译介学与阐释学两个层面做出成绩。三是如何充分发挥国外汉学家的传播作用。欧洲先后有汉学家弗兰茨·库恩(Frana Kuhn),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杨宪益与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北美以夏志清和浦安迪为代表,国内学者也应多予关注。四是如何发挥国际会议的传播作用。近年来国际红学研讨会的总体数量明显减少,且国内学界组织召开的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含金量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五是如何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传播作用。应借助孔子学院的平台优势,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以课堂教学为途径传播《红楼梦》。梅新林的观点建立在宏大的海外传播史上,为今后《红楼梦》的传播和海外红学研究的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执行会长井绪东
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执行会长井绪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的新要求,对《红楼梦学刊》的建设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首先,可开设类似“海外红学”之类的专栏,译介海外汉学家的最新最优成果,引进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其次,建议学刊开设一个“地方性红学研究发展”之类的栏目,展示各地的红学研究成果,推动国内地方红学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同时,重视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国内的红学研究注入新的学术活力。复次,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学术创新人才。近年来,贵州红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收到不少来自高中语文教师关于指导《红楼梦》阅读的文章。学刊应抓住契机,刊登关于如何全面认识《红楼梦》,如何深刻剖析《红楼梦》人物等方面的文章,以方便高中语文教学,为《红楼梦》研究培养后备力量。最后,为应对当前新时代的阅读群体,学刊应增加刊物可读性,加强刊物的传播效果。可开设“联网多重奏”之类的栏目或开展“同题深研”的同主题学术征文活动,以活跃学术论坛。这些建议具有切实可行的特点,对《红楼梦学刊》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石中琪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石中琪研究员认为,新时期以来,《红楼梦》的研究对象从文学本体研究转变为更宽泛的文化研究。红学与文化研究的融合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红楼梦》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红楼梦》。从《红楼梦》的文学研究到《红楼梦》的文化研究,是文化发展在红学研究中的突出反映,而文化研究中的《红楼梦》则表现在对红学社会热点现象的思考。
武汉大学鲁小俊教授
武汉大学鲁小俊教授从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的角度谈《红楼梦》,着重从社会学视角解读。为了培养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武汉大学开设了通识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中国小说与社会”和“红楼梦研究”。“中国小说与社会”由陈文新领衔,鲁小俊主讲,从《红楼梦》中观察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宗法。“红楼梦研究”由陈文新主讲,课程有三个教学重点,“贾宝玉作为小说人物的特殊性;《红楼梦》的单元设计与大观园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功能性人物和情节。”课程结合学科前沿,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文本细读,在把握其基本意涵和总体基调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陈文新、鲁小俊等武大教师用学术反哺教学,实现了学研互通,强化了教学与科研间的联系。
暨南大学王进驹教授
暨南大学王进驹教授《清后期小说批评的“影”话语述论——以<红楼梦>评为中心》分别梳理了指向《红楼梦》内部和指向《红楼梦》外部的“影”话语。“影”话语批评从晚明开始发展,到清后期的《红楼梦》评点解读中发展成为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评点术语。聚焦于人物关系和角色配置的“影”话语对清末民初的红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蕴含其中的写作经验和方法也被小说家运用于创作实践,促进了小说的发展。
《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胡晴研究员
《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胡晴研究员从数字时代研究红学发展前景,结合具体调研数据分析了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红楼梦》网络文艺。《红楼梦》当代网络文艺衍生形态主要有同人小说、短视频及中长视频、音频作品、网络慕课、网络歌曲四类。目前来看,《红楼梦》衍生的网络文艺的发展具有良好态势,但是仍存在创作质量参差不齐、过度消耗经典内核等问题。一些作品缺乏对原著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具有不良导向,加剧了网络文艺作品与原著的隔膜,不利于《红楼梦》的传承和发展。胡晴认为《红楼梦》的网络文艺发展应尊重《红楼梦》价值,承担文化使命,需树立《红楼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网络文艺应规范借用借鉴,维护创作秩序。总之,现有相关的网络文艺发展为《红楼梦》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未来将开拓更丰富的发展空间。网络文艺与红学的议题契合时代,体现红学研究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陶玮编审
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陶玮编审探讨了毛泽东红学的学术史价值。与“政治需要产生的红学不用纳入红学范畴”的学术观点不同,陶玮认为毛泽东红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体现。毛泽东红学具有学术典型性,毛泽东兼具政治家和博学文士的眼光,其红学观点为五十年代学界带来不同于索引、考证派的动态研究视角。“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和其他文学遗产”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毛泽东红学派历经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三次高潮,其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性。五十年代促成红学论证并形成红学新范式,七十年代“评红运动”体现出极端倾向引起七十年代末的反思高潮,进而开启八十年代红学研究多元格局。毛泽东红学具有学术开创性,以其开天辟地的革新精神领导了红学史的重大转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精神的典范,其“为我所用”的功能论具有现实意义。毛泽东红学对学术发展的启示在于:研究者需要继承和融汇各种流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前贤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当下,学术发展仍需遵循基本的学术规律,流派局限的批判和反思仍需持续进行。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海义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海义教授通过对判词和曲子的重新阐释辨析了李纨形象。首先,判词中的冰水之喻应是来自佛教《楞严经》,冰水比喻两种不同的环境,表现出来的两种状态,与生死并无直接关系。在大观园外,李纨如履薄冰,沉默寡言;在大观园内,李纨由压抑沉闷变为轻松活泼,呈现为“水”的状态。“如冰水好”实则表明李纨在两种环境中切换自如,达到“和合”的程度。其次,《晚韶华》中的“虽说是”的句式由满族人的口语演变而来,构成“先让步,后转折,再说明”的逻辑关系。因此曲子明示李纨虽然为儿孙积阴鸷,让儿孙获得功名,但是“昏惨惨黄泉路近”道出其悲剧人生。最后,李纨道出了作者“耕读传家”的愿景。论文回应了学界对李纨形象的争议,对句式和词句的语言学式的细读辩证有力,使人耳目一新。
本次会议的分组讨论环节,共三个组别,六个主题。会议的第一个主题是关注学术史的“旧红学”与“新红学”,试图为红学发展史做出回顾与总结。论文共有: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安裴智副教授《从本事索引、自传、互证到文学隐喻——谈红学研究境界的三重递进》,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马思聪副研究员《从性别研究看海内外红学的分野与对话——以21世纪以来的<红楼梦学刊>为考察》,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赵云芳副教授《民国时期云南报刊红学综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卜喜逢副研究员《曹雪芹的历史认知与<红楼梦>的悲剧生成》,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陈国学副教授《<红楼梦>的家国情怀》。本主题研究者以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观照红学,通过回顾历史中的红学做出学术总结。首先,红学发展体现出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诸如进一步研究“新红学”发韧期王国维的红学观,或从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中讨论云南红学的特殊性,也有研究者为整个红学史的发展做出分期总结。其次,本主题研讨时代性相当明显,诸如21世纪的女性性别议题和《红楼梦》的家国情怀,以及西方文艺理论对国内红学的影响。上述内容的研讨表明,研究者对国内外学术研究趋势的重视,体现了跨时间、跨地域的学术对话。然而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也需要对当下国内外红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
会议的第二个主题是“《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研究者们就翻译策略和中西文化交流探讨了《红楼梦》外译情况。论文共有:西南交通大学任显楷副教授《“翻译底本”与“译者蓝本”:西利尔·白之<红楼梦>英译底本考辩》,。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王莎《文化跨越与诗意边界:<葬花吟>在德语与意大利语译本中的呈现》,广西大学文学院廖灿《析库恩<红楼梦>德文译本前五回的归化翻译方法》,广西大学文学院张书畅《日译<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及其注解翻译研究——以伊藤漱平的全译本<红楼梦>为例》,广西大学文学院王越《<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的韩译研究——以<红楼梦>崔·高译本为例》,广西大学文学院周敏英《数字媒体时代<红楼梦>在越南的传播研究》一。研究者以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广博的文化视野阐释了英语、德语等语境下的《红楼梦》翻译策略,由具体的词到句的对照,到死亡委婉语、古典诗词等特殊语言的细致角度,可见当下《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深化。此外,就《红楼梦》传播而言,部分研究者采用了问卷调研形式,具有真实可靠的研究,体现传播研究的实在性。通过《红楼梦》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既发现了《红楼梦》的海外影响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为今后“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参照。
会议的第三个主题是“红楼梦评点与整本书阅读法研究”,研究者们从人物形象切入,对《红楼梦》文本进行再解读。论文共有: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王富鹏博士《<红楼梦>的人物韵文与小说的叙事结构》,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马经义教授《以人物分析为路径的“四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法》,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院胡联浩高级工程师《<终身误>与<枉凝眉>正解》,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魏颖副教授《<红楼梦>中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孙大海助理研究员《文字如何被想象?——论<红楼梦>阅读评点中的具现思维》。本主题研究者多围绕文本的主要人物形象展开讨论,在教育范畴内以人物分析为教学路径,围绕宝玉、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并纳入次要人物、次要细节进行全面考察,如“形影叙事”“具现思维”关注到影子人物和文本之外的细节。对判词、曲子的研究也不再限于女性,而转向被忽视的男性贾宝玉。另外,在分析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曹雪芹家族本事以及传统文化语境,“具现思维”便是以清代评红者的现实经验作为想象的起点。
会议的第四个讨论主题为“《红楼梦》戏曲曲艺与诗画研究”,体现出红学研究的跨学科色彩。论文共有:诗画方面有广西大学文学院张惠教授《寒芳留照魂应驻: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视觉美学探微》,广西大学吴琰琴《从认知语言学看黛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两首诗中概念隐喻的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张立敏研究员《再议<千家诗>署名刘克庄问题与命名方式》。小说与戏曲曲艺方面有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潘学军先生《黛玉扑蝶——子弟书《葬花》对小说第二十七回的改写及其文本意义》,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吕笙讲师《论大运河江苏段<红楼梦>曲艺曲本的流变》,广西大学夏静宜《论桂剧红楼戏中晴雯与贾宝玉形象塑造》。本主题研究者将《红楼梦》研究拓展到了音乐、绘画、语言学、美学等领域,跨学科的背景给红学研究带来新视角。另外,也能看到红学研究热对诗词曲艺等领域的影响之大,不仅丰富地方戏剧素材,而且促生了其他文艺如大运河江苏段《红楼梦》曲艺曲本的生成,甚至影响到了其他经典作品的学术考证。
会议的第五个研讨主题是“《红楼梦》版本与艺术研究”。论文共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龙教授《从<启功口述历史>参证<红楼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周小云和暨南大学甄道元教授《从批语角度分析第70回后庚辰本之母本的行字数》,独立学者吴铭恩先生《<红楼梦>脂评本成书与传播简说》,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郭征帆副教授《宗工巨匠 神远涵藏——<红楼梦>辩证艺术撷论》,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许鎏源博士《<红楼梦>铅印标点节选本兴起的原因》,广西大学黄倩洁《贾敬的生日缺席与贾府家风建设的关系研究》。本主题研究者的《红楼梦》版本和艺术研究触及当代语文教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家风建设,彰显了红学研究的时代性。
会议的第六个主题是“《红楼梦》女性与文化研究”,女 性和文化在《红楼梦》文本书写中较为突出,性别话题在传 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共有: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张红波副教授《浅论<红楼梦>的女性才德观》,广州红迷会邓文容会长《<红楼梦>的婚恋模式与女性意识》,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张玉明副教授《从<红楼梦>谈中医与养生》,广西大学姚晓霞《论<红楼梦>动物叙事的文化隐喻》,广西大学邹淑菲《绮梦中的禁忌和隐秘:<红楼梦>中性文化的探究》,广西大学朱禹轩《人文主义视野下红楼十二官研究》。本主题研究者对于“女性才德观”“婚恋”“女性意识”的分析一方面回到了历史文化场域,融合封建传统文化思想,另一方面,西方文艺理论尤其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较为突出。
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主任张惠教授
本次会议闭幕式由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主任张惠教授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石中琪进行学术总结,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副处长吕晓明做闭幕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石中琪
石中琪总结认为,本次会议的主题与定位目光高远,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会议的参与性完美契合大会宗旨,研讨的红学话题丰富全面,会议发言具有非常高的学术质量。新时代“红学再出发”未来可期,石中琪依柳宗元的韵和诗——“顽石通灵出大荒,千秋稗海发华光。情深应叹芙蓉诔,兴起聊书急就章。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愈浑茫。‘梦’来百越神仙地,休管他乡与故乡。”
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副处长吕晓明
吕晓明首先肯定了会议的学术成果,红学前辈与青年学子的学术交流展现了新时代红学的面貌,最后他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其13家期刊的情况做出精彩介绍。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代表,红学之“显”离不开小说经典跨越时空的魅力。以新时代为背景的“红学再出发”对研究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当下,红学研究体现出的“文化转向”,诸如曲艺、美术、中医等跨学科视角引入,数字时代下网络媒体的介入,“疫情时代”“整本阅读”等时代热点的融合,使红学的文化研究走出更远一步。红学研究者需具备国际视野,关注《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及文本译介,关注海外红学的前沿,使中国红学与世界红学接轨,提高中国红学乃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新时代红学只有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方不负经典,不负时代。